山西之旅 | 云冈石窟: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风华

作者刘雄2025-05-10 04:48:24
原出处:魅力潇湘网
阅读:

  踏入云冈石窟景区,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洪流,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,远处的武州山静静矗立,像是一位沉默的史官,守望着石窟千年的沧桑变迁。

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昙曜广场,广场中央,北魏高僧昙曜的塑像庄严而肃穆,他目光深邃,凝视远方,正是他,开启了云冈石窟这一伟大的佛教艺术工程。遥想当年,昙曜肩负使命,带领工匠们在这武州山麓开山凿石,那叮叮当当的凿石声,仿佛穿越时空,在耳边回响,拉开了云冈石窟辉煌历史的序幕。

  沿着佛光大道前行,地面上直径三米的团莲雕刻,每一朵都绽放得饱满而生动,象征着佛教的圣洁与美好。大道两旁,13对“大象驮塔”造像雄伟庄严,大象身上的六颗牙齿,寓意着佛教的“六度”,承载着众生修行觉悟的希望。它们稳稳驮着布满佛龛的四棱佛柱,似在诉说着佛法的博大精深与无边无际 。

  路过壮观的帝后礼佛图浮雕,那栩栩如生的画面,生动再现了北魏皇家礼佛的盛大场景。皇帝冕旒衮服,皇后莲冠霞帔,在众人的簇拥下,神情庄重,缓缓前行,展现出北魏时期佛教在皇家的尊崇地位,以及佛教思想对社会的深远影响。

  在云冈石窟的洞窟前,我何怀着敬畏之心,踏入这千年的艺术殿堂。导游讲得很详细,我们听得津津有味。第1、2窟,分别被称为“石鼓洞”和“寒泉洞”,一个地下空洞,敲击有声,一个有泉水流出,充满了自然的奇妙。窟内的佛像虽历经岁月侵蚀,却依然能看出当年雕刻的精细,线条流畅,面容祥和 。

  而当走进第5窟,一尊高达17米的巨大坐佛震撼登场,这是云冈石窟造像中的巨擘。仰头望去,大佛面容丰腴,双目微闭,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,慈悲的目光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,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敬畏与感动。据说这是魏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修建,这份孝心,穿越千年,在佛像的一颦一笑间传递。

  与之相邻的第6窟,更是被誉为“云冈石窟第一伟观”。中央塔柱四壁和窟内东、南两壁,释迦牟尼佛从投胎出生、修行磨难到涅槃的全过程,被雕刻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,宛如一部生动的宗教题材“连环画”。人物的神态、动作栩栩如生,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,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 。

  继续前行,第7、8窟的雕塑风格又有变化,从这里的雕刻中,可以窥探到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,无论是服饰、器具,还是人们的活动,都被生动地刻画在石壁之上,成为研究北魏社会的珍贵资料 。

  走进“五华洞”,第9窟典型的佛殿窟风格,与10、11、12、13窟一起,虽经过清代包泥彩塑,色彩明丽,却并未掩盖住其原本的古朴韵味。窟内的佛像、飞天、伎乐等形象,或庄重,或灵动,共同构成了一个奇幻的佛教世界 。

  第12窟又被称为“音乐窟”,窟内雕刻着众多精美的伎乐天,他们手持排箫、细腰鼓、五弦、齐鼓等西域乐器,仿佛正在奏响一场盛大的佛国音乐会。这些乐器,不仅是艺术的体现,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,它们随着佛教的传播,从西域来到中原,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之中 。

  在云冈石窟中漫步,每一尊佛像、每一处雕刻,都是历史的沉淀,是北魏时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的生动写照。它们历经风雨、地震、战乱,却依然顽强地保存至今,向世人展示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和伟大的艺术成就。

  我们一边听讲解,一边接受小雨的洗礼,心静是非常的平静。此时整个景区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。回头望去,云冈石窟宛如一座艺术的丰碑,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,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信仰,也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到我们的骨髄之中。

作者简介

  刘雄,湖南新化人。笔名拂晓、刘家湾。中国民主促进会、中国散文学会、中国诗词家协会、中国武术协会、中国教育电视协会、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民进新化工委委员、新化县政协常委,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。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《少年陈天华》《腊梅花》、散文集《风飘的岁月》《拂晓》《永不消逝的记忆》《且行且歌》、诗歌集《梅山雁语》、理论文集《过来人语》《资江夜语》《写作文不求人》等。

编辑: 卿跃飞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