雁门关印象
早就听闻雁门关的大名,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踏上了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。一路上,公路两侧雪还没有融化。群山绵延,嶙峋的山石与茂密的山林相互映衬,在白雪的覆盖下,随着缕缕阳光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
走近雁门关
随着距离雁门关越来越近,一座雄伟的关楼逐渐映入眼帘。在雁门山两侧山峰的映衬下,关楼显得格外突兀,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。城墙上“威镇三关”的巨匾,彰显着雁门关曾经的辉煌与威严。走到城门下,城砖上的对联“三边冲要无双地,九塞尊崇第一关”格外醒目,让人不禁对这座雄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探寻雁门关
进入景区,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武士石雕,他们神情坚毅,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杨家将在此抗击辽兵的英勇事迹。沿着台阶拾级而上,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,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战车碾压过的痕迹。登上城墙,极目远眺,蜿蜒的长城在山峦间起伏,烽火台、瞭望塔等遗址点缀其中,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。
西门外右侧的关帝庙,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。庙内供奉着关羽的塑像,他手持青龙偃月刀,威风凛凛,让人不禁对这位忠义之士心生敬意。关城正北的驻军营房和东南的练兵教场,虽然如今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,但从那些残垣断壁中,仍能想象出当年士兵们在这里训练、驻扎的场景。
感受雁门关
在雁门关,每一块石头、每一段城墙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众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发生地。从战国时期李牧抗击匈奴,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塞修筑长城;从汉朝名将卫青、霍去病驰骋疆场,到王昭君出塞和亲;从唐朝薛仁贵镇守雁门,到北宋杨业父子抗辽报国,雁门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的辉煌与沧桑。这些历史故事,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雁门关的历史长河中,让这座雄关更加熠熠生辉。
离开雁门关
中午,炽热的阳光洒在雁门关上,给这座古老的关隘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此时的雁门关,显得更加宁静而庄重。带着对雁门关的深深眷恋和不舍,我缓缓踏上了归途。这次雁门关之行,让我收获颇丰,不仅领略了它的雄伟壮丽,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作者简介
刘雄,湖南新化人。笔名拂晓、刘家湾。中国民主促进会、中国散文学会、中国诗词家协会、中国武术协会、中国教育电视协会、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民进新化工委委员、新化县政协常委,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。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《少年陈天华》《腊梅花》、散文集《风飘的岁月》《拂晓》《永不消逝的记忆》《且行且歌》、诗歌集《梅山雁语》、理论文集《过来人语》《资江夜语》《写作文不求人》等。